《白話佛法1-23》、再談善事和功德的區別
今天給大家談談“功德”。我們天天講功德,那麼功德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善事和功德是兩個概念?為什麼功德能把你的業障消除,而你做的善事卻不能把你的業障消除。為什麼做同樣一件事情有的是功德,而有的是善事呢?
見證到佛性即功德。用白話講,就是你做一件善事,是從內心發出的,而且是用本性具有的佛菩薩的佛性來做這件事情,就是功德。你能證悟到做這件事情的佛性,也就是說你在做善事的時候,你覺得我做這件善事,我能證悟出來,我能感受到,這是菩薩做的事情,那就是佛性,你見證到了佛性,你也做了這件事情你得到了回報,你是不是見證了佛性?你在人間做一小時的佛,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功德,你在人間做半個小時的佛菩薩救度人,你所做出的事情全部是功德。比如你今天給大家說法時,你當時感覺自己像菩薩一樣在救度人,你從內心覺得他很可憐,我真的要救他,你與他講的所有的話,做的事全部都有功德。然而如果因為他是你的親屬或朋友或你帶有私心和利益,儘管你講得很努力,但全部都是善事,了無功德。
從本性來看,見證了你的佛性加上你的應用,也就是說你在人間做任何事情時,做佛菩薩的事情時都是功德。要記住:人轉世投人了,如果這個人具有佛菩薩的佛性,而且證悟了佛菩薩的佛性,然後又實踐了佛菩薩的佛性,就是功。
什麼是德?德就是平等,一個人有了平等心,他才能散發出大慈大悲的光。如果沒有平等的心,你怎麼能散發大慈大悲的光?觀世音菩薩如果沒有一種平等的心,怎麼會下來救度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?觀世音菩薩就是因為有這個慈悲心,有這個德,而且是平等的德,才下來救度眾生。所以功德的“德”字很重要。這個平等,師父過去給你們講過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?是建立在在你轉世之後,是平等的,並不是代表你前世做了多少功,多少德。這個平等是大家共同享有一個平等學佛的機會,大家共同享有都具有佛性的特定條件,從這個條件上我們開始平等地修,你投到這個人間了就有機會平等的修,轉世投人之後一切平等了,即眾生皆具有佛性。菩薩講的這個平等是建立在人人皆具有佛性這個平等上,並不是這個佛性在前世做了多少好事或壞事,今世投胎投得怎麼樣了,完全是不同的概念,不要以為今世出生的人全是平等的,你前世修多少,今世得多少回報。從這點出發哪有因為都是一樣的,就一定都是平等的?
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見到本性叫功,平等了,有平等心你的德性就出來了。內心謙遜是功,就是一個人的內心要謙虛,要卑下,也就是說你從內心發出的東西一定要謙虛,謙虛就是功德。外形於禮,就是對外講究的是禮貌,講究的是禮儀,給人家看到非常有禮貌、有禮儀,那就是你的德性,實際上這就是菩薩在教我們做人的道理,內心要謙虛而對外要懂禮貌,你們修行之人的言行一定要注意,不要給人家看不起。